
厨师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便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均赞不绝口。
这道家传户晓的蒙古菜,是有个传说的。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有一天,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便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均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佳肴。
涮羊肉的历史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这道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是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的元世祖忽必烈发明的。传说南宋末年,忽必烈率军南下远征,经过几天的激战,三军将士都人困马乏,思乡情切。这时候,忽必烈突然想起了故乡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肥壮的牛羊,想起在家乡同战士们一起烤羊肉的情形。为了振奋士气,他命人从附近村落找来几只肥羊,并吩咐厨师马上烧火烤肉。谁知,正当厨师准备烤羊的时候,探子飞马来报,敌人正在逼近。听说要烤羊,士兵们的馋虫都被勾了起来,哪有心情打仗呢。看到这种情况,忽必烈暴躁极了,在帐内大呼小叫,让厨子马上上羊肉。厨师们听说之后,个个都吓出一身冷汗。忽必烈性格焦躁,在军中令行禁止威风八面,谁如果得罪了他,一分钟人头落地。况且现在战事危急,如果因为一顿肉延误了战机,几个厨子都会性命不保。可是,吃过烤肉的人都知道,古法烤肉动辄几个时辰,片刻之间,怎么能上桌呢?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厨师急中生智,把羊肉切成薄片放进锅里,等肉色稍一变白,就立刻捞到碗里,撒上细盐,送给忽必烈。忽必烈狼吞虎咽地吃了几碗,连连说好,翻身上马杀退了敌人,获得一场大胜。在庆功宴上,忽必烈又想起了当时的羊肉,让厨师再依法炮制来分给将士们。众将领也对它赞不绝口。厨师趁机请忽必烈为此菜赐名,忽必烈想了想,说:“干脆就叫涮羊肉吧。”就这样一道风靡祖国大江南北的名菜由此得名。涮羊肉这种一涮即食的烹调方法,在元代被排入宫廷御膳之中,明代以后仍是宴上佳肴。尤其是在清代,由于满族在历史上与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缘源,“涮肉火锅”已为清宫冬令佳肴,在清朝各季的御膳单上,“野意火锅”“羊肉火锅”已冠众肴之首。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旧都百话》记载:“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涮羊肉以其选料精良,加工细腻,调味讲究,自涮自吃,尽随人意而搏得人们的赞赏。加上要求切得薄而整齐均匀,需达到薄如纸,匀如日,齐如钱,美如花。每斤肉要切六寸长,一寸五宽,80至100个肉片。调味上共用7种调味料,芝麻酱、绍酒、腐乳汁、韭菜花、酱油、辣椒油、卤虾油,吃时并配以糖蒜,更觉清爽可口。也正因调料众多,可以按个人的口味随意调配,所以,涮羊肉是一种真正的众口易调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