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饮食——蒙古包子

包子,本称馒头,别称笼饼,传为诸葛亮所发明,是一种饱腹感很强的主食,是中国传统食品,并且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包子”一词最早出现自宋代,此前主要被称为“馒头”。传为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

但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彼时称为“蒸饼”。三国时,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宋代出现“包子”之名后,“馒头”之称一直并行不衰。直到清代,“包子”和“馒头”的称谓才渐渐分化。而吴语区等地仍保留古称,将含馅者唤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等。包子是由面和馅包起来的,由荤馅或者是由素馅做成的,做好的包子皮薄馅多,松软好吃。还可以做各种花样。憨态可掬的,动物的,植物的,花朵的,各种各样的花样,供人们品尝。

历史沿革:

包子起源见自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行到泸水时,军队无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后大军顺利渡。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来称为“馒头”。到了唐宋年间,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到了南宋,《梦梁录》中的“酒肆”记载:酒店内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等。这里称呼的“包儿”应该就是方言中的“包子”。这时包子的馅料已经非常丰富了,不过依旧是馒头、包子不做具体划分的。到了清代,馒头和包子终于有了明确的区分。《清稗类钞》中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蒙古包子:

蒙古包子是草原牧民最喜欢的食品 。蒙古包子不用发酵面做皮,采用小麦面粉,用热水和好后,称为-烫面。馅有几种,一种是全羊肉馅,即整羊不分部位,全部剁馅只加葱、姜等调味品 。这样的馅做包子或蒸饺即纯正的蒙古包子,也有的在馅中略加奶豆腐或野韭菜等野菜。另外有用牛肉做馅或是用血肠 、百叶等或加腌酸菜做馅 。蒙古包子的特点是:馅大、皮薄、味道鲜香。

参考做法:

主料:

羊肉500克,面粉1000克。

辅料:

胡萝卜500克,大葱200克,香油50克,酱油75克,面肥100克,姜末、食盐、花椒面、味精、碱面各少许,花椒水300克。

制法:

1.将羊肉剁碎放入小盆内,分3–4加入酱油、花椒水,将羊肉打匀成笛糊,再放入盐面、味精、姜末,搅匀喂起。再加入葱花(大葱剥洗干净,剁碎)、香油拌匀。最后将胡萝卜洗净用擦成丝,再剁成碎末,拌入肉内成馅。

2.将面粉放入盆内加水、面肥和500克清水和成面团,放入温暖处发酵为酵面。然后将面团上案对好碱,揉匀。

3.将面团搓成长条揪成20个剂子,用手揉圆压扁成包子皮。

4.左手托皮,皮中心放入适量羊肉馅,右手提边向前捏,左手向后转,提捏20个褶左右收口成小包子,放入小笼屉内蒸熟即成。

Leave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