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饰主要由蒙古袍、腰带、帽子、头饰、靴子及各种配饰组成,女子服饰中的盘羊角式头饰、灯笼袖无腰带断腰长袍和有四开衩下摆的对襟长坎肩最有特色,十分彰显女性的窈窕之身。巴尔虎服饰较多保留着古代蒙古族服饰特点和部落服饰的传统风格。
巴尔虎蒙古族的服装有其独有的特点。
男子长袍:立领,可有小对襟,右衽弧形大襟,平袖或马蹄袖,宽下摆,左右开衩或不开衩。领边、领口、小对襟、大襟及袖口边镶3层叠滚边,大襟及垂襟缀三三为一组的扣袢,扣袢笔挺且较长。
女子长袍:立领,右衽弧形大襟,肩部和腰部为分割结构,隆泡袖,袖上有横向绗缝线,袖长至膝,肘部有2~3cm宽的装饰花纹或镶边,袖口有袖箍装饰,大马蹄袖,宽下摆,左右开衩或不开衩。大襟和领边、腰部和肘部、垂襟和下摆及开衩处分别镶宽边。腰接口前部有褶,后部无褶,前部褶上有横向贴饰,横向贴饰与腰部及肘部装饰相同。
巴尔虎民族服饰包括巴尔虎蒙古族传统的服饰式样和着装习俗。
目前主要流行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和陈巴尔虎旗。
服饰主要由蒙古袍、腰带、帽子、头饰、靴子及各种配饰组成,女子服饰中的盘羊角式头饰、灯笼袖无腰带断腰长袍和有四开衩下摆的对襟长坎肩最有特色,十分彰显女性的窈窕之身。巴尔虎服饰较多保留着古代蒙古族服饰特点和部落服饰的传统风格。整体服饰朴实、自由大方,质朴粗犷的造型风格中不失细腻精致。
巴尔虎蒙古族服饰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当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服饰艺术,在整个巴尔虎文化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巴尔虎服饰高贵华美,集北方民族古老的动物崇拜的信仰习俗和古典风格于一身。其中巴尔虎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类似羊角形,“哈卜其格”、“塔图尔”均用白银镶制,嵌有各类宝石,举步回眸、身姿流转中闪耀着自然、原始之美的光辉。女袍衣袖以齐膝长为美,灯笼袖、彩条袖箍装饰、掐腰褶皱长袍、合体而华丽的对襟奥吉,所有女性身姿的婀娜与美丽都在那修长的衣摆间弥漫。
巴尔虎皮袍主要为镶有一道宽边加一道水流的熏皮袍或白茬皮袍,而羊皮答忽则是外出露宿时必备的伙伴。每逢年节或喜庆之日,巴尔虎人会换上以丝绒、绸缎、柞丝绸等吊面的更为华丽的皮袍。
蒙古族是一个多部落组成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上的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历经八百多年,蒙古族各部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服饰最能体现这一变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时代的变迁,蒙古族服饰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在蒙古族地区,人们已很少在日常生活中穿戴传统服饰,蒙古族服饰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弘扬、传承的角度来说,研究蒙古族传统服饰是对传统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巴尔虎部是蒙古族较为古老的部落之一。千百年来,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创造出灿烂的服饰文化。巴尔虎蒙古族传统袍服“阿巴盖德勒”①以独特的断腰结构、裙片部分的抽褶、宽大的灯笼式泡泡袖等风格成为巴尔虎部具有代表性的一款袍服。
提起蒙古族传统服饰研究,大多数人只停留在某一历史时期,并以那一时期的服饰特点来概括现状,容易忽略服饰本身的变迁和发展规律,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不符的现象。针对此问题,笔者试图改变人们对蒙古族传统服饰一成不变的概念,用发展的视觉看待传统服饰。
本文以巴尔虎部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确定巴尔虎部的历史以“迁徙”为主线的看法,并沿着这条主线分阶段分析了服饰的变化。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对于“阿巴盖德勒”与喀尔喀部贵族妇女袍服之间的相似之处,作者从社会背景、生活方式、文化底蕴和共同的民族心理等方面进行五点说明,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二。1946年至1980间“阿巴盖德勒”从历史的舞台淡出,“阿巴盖德勒”在这一时期的记载基本空白。针对此问题,笔者在掌握大量第二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出“阿巴盖德勒”消失的原因和文化成因,还原了那一时期“阿巴盖德勒”在结构、工艺上的变化。这是论文第三个创新点。
服饰的发展与每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区域的变迁等历史因素密切相关。蒙古族传统服饰是在蒙古族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演变、完善起来的,并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变迁。巴尔虎传统服饰“阿巴盖德勒”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展现着自己,在基本框架、轮廓不变化的前提下,她的结构、工艺、面料、廓形、装饰等都有一定的变化。本文对几款不同时期的“阿巴盖德勒”在结构及工艺上的变迁进行纵向比较,并与布里亚特传统袍服“哈么艮德勒”②在款式、结构与工艺上进行了横向比较,这对于了解蒙古族传统服饰的演变与发展,观察服饰在生产力进步过程中的更新以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巴特尔
巴特尔
巴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