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草原上,骏马的地位崇高,抬高了马鞍的身价,牧人拥有一架马鞍,就像农民买到一块地一样隆重。追溯起来,北方游牧民族制作马鞍和装饰马鞍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博物馆收藏的鞍具中,就有匈奴时期的青铜马镫。鲜明的游牧文化特色和悠久的草原文明熏染,赋予鞍马文化深厚的内涵。
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民族,成吉思汗在元朝时代横跨欧亚的广袤土地,都是马蹄耕耘的。马鞍的发明,使蒙古人在马背应用武器更加自如,人马结合成为一种所向无敌的战斗力,也成就了这一切辉煌业绩。游牧文明的历史和光荣,一笔笔重重的记在马鞍的发展上。
骏马的地位崇高,自然也提高了马鞍的身价。“女人们有钱戴在头上,男人有钱用在马上”,一匹训练有素的快马,配上一副雕花镶银的马鞍,一下子就抬高了主人的身价。“雕鞍未解玉骢骄”,人靠马扶,马靠鞍妆,马鞍的优劣和好坏,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体现。不用看人,只要看看他的坐骑和马上的装扮,就可以知道主人个大概。这种浓厚的社会氛围和历史传统,创造了辉煌的鞍马文化。
蒙古族马鞍,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游牧文化的见证。
在草原上,骏马的地位崇高,抬高了马鞍的身价,牧人拥有一架马鞍,就像农民买到一块地一样隆重。追溯起来,北方游牧民族制作马鞍和装饰马鞍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博物馆收藏的鞍具中,就有匈奴时期的青铜马镫。鲜明的游牧文化特色和悠久的草原文明熏染,赋予鞍马文化深厚的内涵。
一首《雕花的马鞍》耳熟能详,唱出了马鞍在蒙古族心中的地位和情感。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背就是蒙古族的天下,马鞍就是蒙古族的摇篮。一副耐用、漂亮的马鞍,凝聚着草原的辉煌与变迁。
蒙古族马鞍:
“雕鞍未解玉骢骄”,
人靠马扶,马靠鞍妆。
“马鞍是身份的象征,
女人们有钱戴在头上,
男人们有钱用在马上。”
马鞍的细节精致,宛若一件艺术品。
蒙古族马鞍,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游牧文化的见证。
在草原上,骏马的地位崇高,抬高了马鞍的身价,牧人拥有一架马鞍,就像农民买到一块地一样隆重。追溯起来,北方游牧民族制作马鞍和装饰马鞍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博物馆收藏的鞍具中,就有匈奴时期的青铜马镫。鲜明的游牧文化特色和悠久的草原文明熏染,赋予鞍马文化深厚的内涵。
一首《雕花的马鞍》耳熟能详,唱出了马鞍在蒙古族心中的地位和情感。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背就是蒙古族的天下,马鞍就是蒙古族的摇篮。一副耐用、漂亮的马鞍,凝聚着草原的辉煌与变迁。
“雕鞍未解玉骢骄”,人靠马扶,马靠鞍妆。“马鞍是身份的象征,女人们有钱戴在头上,男人们有钱用在马上。”
老马倌哈斯朝鲁如今早已退休,回想起在草原上牧马的时光,他说:“马鞍在牧民心中很重要,很重要!没有马鞍的骑法,我们叫‘产骑’,但是这样骑,马是跑不远的。有了鞍子以后就不一样了,马鞍让人和马融为一体,人不累,马也舒服。”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蒙古族马鞍研究学者、制作者庞大伟说:“在草原,骏马的地位崇高,一匹训练有素的快马,配上一副雕花镶银的马鞍,一下子就抬高了主人的身价。牧人做好一副称心如意的马鞍,是一种非常惬意和隆重的事情。一个草原男儿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马鞍。”
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和创造文明的历史舞台。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都曾在这片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创造灿烂的鞍马文化,鞍马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鞍马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代表和体现着草原游牧民族豪迈的精神气质及文化内涵,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从游牧走向定居,曾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马鞍也逐渐走进博物馆,成为展示游牧文明的工艺品。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郑宏奎列举了一些数据:“蒙古马的数量在最高的时候有600多万匹,现在却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交通方式的改变,让骑马的主力由牧民变成了游客,马鞍匠人也在急剧缩减。”
马鞍的传承载体大幅减少,马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略显困难,这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状。对蒙古族马鞍进行系统的研究,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鞍马文化十分迫切和必要。
“马鞍讲究实用、厚重、结实,在草原上,牧民们天天骑马,马鞍的使用价值是第一位的。评价一幅马鞍的好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它的舒适度。”庞大伟说。
一副实用的全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鞍架。最好的鞍架取材于一整块木头,这样更加结实,但这样的木头很难得,一般由自然生长、木材纤维交叉的树叉或树根精选而成。大部分鞍架还是手工匠人拼接而成的,拼接的马鞍一般由4块材料组成,左鞍板、右鞍板和两块拱形的前、后鞍鞒,也有五六块组成的。常人看,把这4块木板对在一起就行了,但是这里面的角度、宽度、弧度,要与马背的骨骼、肌肉结构相适应,远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民间没有模具和机器,全凭匠人的眼力和经验来完成。
现在,一些鞍匠多用胶拼的方式组建鞍架,而在牧区,仍有人保留用骆驼皮条来捆绑、固定鞍架,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骆驼皮条的弹性,也可以通过湿骆驼皮条的干燥收缩达到给鞍架定型的效果。
鞍架制成后,还远远达不到使用的程度,还要将上面包起来,下面衬上屉子,左右加大韂小韂,前后穿上稍绳,配上马镫,才能成为一架完整的马鞍。
马镫的发明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人们从西汉壁画中推测中国最迟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马镫。马镫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双边,进一步解放了骑士的双手。
马鞍要用得持久,护理很重要。首先,在不骑乘时必须放置在阴凉通风处,不可太阳直晒,因为暴晒之下,皮革含的油脂容易蒸发,使皮革产生龟裂。亦不可放置在太潮湿的地方,太潮皮革会吸湿而发霉,只要一发霉,皮会腐蚀而烂掉。乘骑过后,人或马会有汗渍,汗属碱性,对皮革及金属扣具会有腐蚀作用,因此,必须用护理皮件专用制剂来清洁。除表面外,马鞍的里层也必须清洁干净,保养马鞍要使用专用的养护油,以保持皮革亮丽弹性。此外,还要定期喷洒驱虫剂,防止虫蛀。
巴尔虎马鞍前后鞍鞒低,底座宽大。冬天,牧民普遍穿得厚,底座宽大才能放下显得臃肿的人。马镫也比别处大一些,布靴或者皮靴外面要套毡靴,镫小了脚蹬不进去。
巴尔虎马鞍银饰用的特别多,图案细致。采用铸炼、捶打、编结、雕镂、錾刻等各种工艺,刻出古老的纹样,有云纹、犄纹、火纹、卷草、八宝、盘肠以及花草、龙凤、花鸟鱼虫、动物、植物等,图案无所不包,完美绝伦。
巴尔虎马鞍的下面,靠着马背,要备两层毡子,一软一硬,称之为鞍屉。下面的软屉,不装饰。上面的硬屉,也要纳出各种好看的花纹。(文字来自网络)
巴特尔
巴特尔